原来这个以时尚+颜值火出圈的品牌竟来自三明!国营上海市永久皮鞋 厂 的前身是位于 上海市虹口区汉阳路124号 一个公私合营的小 厂。 1956年,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期间,将杨浦区私人皮鞋作坊组成杨浦区第12皮鞋生产合作社。 1958年改称为地方国营上海永久皮鞋厂。 全厂有职工70人,主要生产男、女各式皮鞋,由上海皮鞋批发部经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960年根据上海市皮革公司及上级领导指示,该厂需要支援福建内地建设,并无条件支援三明轻工业建设。1961年3月,国营上海市永久皮鞋厂全厂54名职工、34名家属,连同设备一起迁入三明。随即,更名为三明市皮鞋厂,临时厂址在城关红印山。过了一段时间,又搬到大众旅社下面的工业局厂房。不久之后,市食品厂搬迁到了列东,市皮鞋厂搬迁到了食品厂的旧址并且扩建了厂房。
60年代初期的三明,正在抓紧进行工业基地的建设,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十分紧张。皮鞋厂和所有迁明企业一样,只能自力更生,一边参加基础建设,一边积极生产, 比起大上海的条件,三明要艰苦得多,大家刚来时,一无厂房,二无职工宿舍,只能暂住在城关木器厂对面一个小山沟里的原三明市工业局宿舍楼。 在这样情况下,几个职工上街买了锄头、镰刀等工具,到皮鞋厂后面山上开荒、种菜、种地瓜,还派人 走山路去明溪挑粮,(当时没有公路,粮食运不出来),帮助解决一些吃的问题,给食堂增加点补充。
刚来时生产方向还没有确定,内销销路还没打开,三明市皮鞋厂厂长和二人去福州省外贸公司联系出口任务。外贸公司经理知道他们是上海迁来的,支援福建内地建设,很支持,叫回去做样品,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结果生产的产品,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就拿到了几百双皮鞋的定单。大家很高兴,这是迈出的第一步,省外贸安排一些福州兄弟厂的定单给生产,就这样生产逐步走向正常、稳定8868体育,渡过一段时间。
由于生产设备设备简单,皮鞋生产几乎全靠手工操作。但是生产的皮鞋工艺考究,不脱皮、不掉跟、不开胶,因此非常受欢迎,70年代初期就开始出口苏联。同时,三明市皮鞋厂开始注重培育开发设计队伍,招收了一些设计人员,组织几个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开发设计小组开发新产品,参加每年两届的春、秋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一次广交会上,成交了一万多双皮鞋。全厂职工很振奋,这样生产就日益兴旺,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每年还有不少回头货(即好销的鞋子补货),新、老客户也逐渐增多。到了80年代,销售更是火爆。那时,社会上开始流行穿西装打领带,一双皮鞋自然成为了时尚单品。三明皮鞋厂“好穿还穿不坏”的鞋子赢得了大家的追捧,可谓是一“鞋”难求,批条子托关系找熟人买鞋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国内市场方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也研制一些适合内销市场的产品。经过不断努力,销路也逐步打开了,产品销往大连、沈阳、鞍山、青岛、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开发的“国际旅游鞋”畅销全国,产品供不应求,很多客户到三明排队等待发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1983年的一天,几位港商拿着国际流行的PU旅游鞋样品来到福建各地寻找愿意按样加工的厂家。只是鞋样的工艺难度很高,没有厂家愿意承接。直到他们来到三明。经过洽商,三明皮革厂(原三明皮鞋厂)接下了加工任务,先生产了一万多双的样品。样品投入香港市场后被抢购一空。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得双方的合作水到渠成。
1988年,三明皮革厂引进外资与福建省华福公司、香港加福开发公司合资成立了三明市三福皮鞋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伽迪亚”牌系列全真皮休闲鞋。三福公司成立后,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和国内配套的流水线年代,三明市皮鞋厂引进的生产设备,图片来源于馆藏,转载需注明出处
“永久”皮鞋的精湛工艺搭配先进的制鞋生产线,“伽迪亚”迅速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先后获得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铜牌奖和福建省鞋类产品展销会金牌奖。除供应香港市场外,还远销芬兰、德国以及东欧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