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8体育官方网站“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上海不只是说说而已9月26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成功申办了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攀岩)其中一站的比赛,将于2024年5月16日至19日在上海黄浦滨江举行。此外,F1中国大奖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FISE国际极限运动嘉年华等国际知名赛事,以及“上马”、“上艇”、“上帆”等9项上海自主品牌头部赛事都将于2024年轮番登场,而未来,还有2025年的世界赛艇锦标赛和2026年的场地自行车世界锦标赛等多项重大赛事。
2023全年,在上海办赛的“To Do List”上,总共列有121项赛事,其中国际赛事38项,全国赛事83项,涉及43个运动项目。按一年365天来计算,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项新的赛事在上海拉开帷幕。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上海一年举办的赛事数量更是高达180项。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了上海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上海对于举办国际赛事的需求要追溯到2000年左右。一个普遍的说法是,当时上海正在努力申办2010年世博会,急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提升城市形象,亮出一张更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去击败竞争对手。一系列机缘与巧合之下,促成了2002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的落地。
2002年11月,前来中国参赛的当年年终世界排名前八的顶尖网球运动员身着唐装站在外滩留下了那张让人印象深刻的合影。上海竭尽全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近完美地完成“任务”,甚至没有来得及新造一座场馆,就让这届比赛成为该项赛事1999年创办以来最成功的一届,令BBC等全球各主流媒体前来采访报道赛事的记者们惊叹不已。
可能正是这届赛事让全世界看到了上海的硬实力和举办大型活动的能力,2002年12月,经过国际展览局成员的投票,上海获得了2010世博会的举办权。
对现代城市来说,成功举办全球体育赛事,是其资金、硬件、管理及资源配置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展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高阶化形态。而反过来说,全球体育赛事对于一座城市的无形推广也同样价值无限,能赋予城市发展活力、全球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及辐射力等重要力量。
比如说,提到美国的著名城市,波士顿也许排不进TOP3,但在马拉松爱好者心里,波士顿是无与伦比的殿堂级“圣地”。创立于189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世界首个城市马拉松赛事,100多年的积淀让城市和赛事早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互相成为了彼此的象征,共振与共生。也正是因为这一成功案例,城市的管理者们更加坚信,城市可以借助体育赛事,实现形象塑造、城市精神构建、提升影响力,并最终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9年的波士顿马拉松吸引到约50万人沿途观赛,为当地创造了2亿1100万美元的收入,还为慈善机构筹款超4000万美元。
除了波马正赛本身,波士顿还围绕这个IP打造了一个具有多种赛事组织形式和竞赛方式的路跑系列赛品牌,包括针对青少年人群的赛事,以及5公里、10公里、半马等中距离赛事,使得波士顿马拉松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拥有了丰沃的“土壤”,让马拉松/路跑成为波士顿这座城市的核心吸引力之一,更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2002年初尝办赛“甜头”之后,上海结合城市定位、办赛战略定位、经济文化背景、商业化办赛模式等,将引进与培育体育赛事的目标定位于“单项最高等级赛事、固定性国际体育赛事及城市景观体育赛事”,形成短线与长线相结合、城市形象与赛事形象相结合、事业与商业相结合的体育赛事发展格局。
得益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时间节点,很多单项赛事的拥有者把中国市场视作一片巨大的蓝海,而上海作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凭借着与北京的差异化定位,吸引了ATP、国际汽联、国际田联等将赛事办到黄浦江畔。不仅让中国观众近距离地领略到了职业体育的魅力,也让上海感受到了商业赛事能为城市带来些什么。
2002年,上海获得连续7年F1大奖赛的举办权,为此建造了上海国际赛车场。2004年,上海又从ATP手里获得了5年网球大师杯赛的举办权,并为此建造了旗忠网球中心。2009年,就在这项年终总决赛移师伦敦的同时,上海大师赛也正式取代德国汉堡,成为全球九站ATP1000赛中,唯一一站在欧洲和北美以外举办的大师赛。
凭借着姚明的影响力,2004年,NBA季前赛首次登陆中国,姚明带着休斯顿火箭队将篮球职业联赛带回家乡上海。尔后,NBA中国赛又从2007年连续举办12年,直到受疫情影响中断,其中只有2010年和2018年的比赛没有在上海进行。
2005年,正值职业生涯巅峰期的刘翔在家门口参加了田径钻石联赛的前身——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这也是中国首次举办田径大赛,只有国际田联年度排名前40的选手才有资格参赛。
同样是2005年,高尔夫世锦赛汇丰冠军赛首次来到上海,彼时亚洲高尔夫尚在起步阶段,既缺乏高尔夫运动传统,也没有重大的高尔夫赛事。汇丰冠军赛为培养上海,乃至全国的高尔夫球迷和赛事土壤起到了关键引领作用。
不过,这些在当年看来已然让人频频惊叹的高等级国际赛事对于如今的上海来说,只能用“青涩”来形容了。通过这些“初代”赛事的成功举办,上海的办赛能力获得了国际间的认可,也迅速积累起了一定的赛事办赛模式——依托于本土或全球该项目上的明星运动员,并以该赛事“首次来华”或“全球之最”为另一大亮点。
但缺点也在慢慢地显露出来。彼时职业体育在中国刚刚起步,而网球、F1、高尔夫这些已在欧美发展多年的职业赛事在国内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即便比赛办到家门口,大部分人也还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在关注。一旦“新鲜感”过去,无论是现场上座率还是关注度都往往大幅降低。尽管办赛带来的经济效益推动明显,对于上海“国际化大读书”的形象也有着相当多的“加持”,但像上海国际赛车场、旗忠网球中心这样的城市设施规划,由于选址等各方面的原因,大众利用转化率很低,普通人无法走进去,赛事也就很难真正地融入和扎根到这座城市中去。
上海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毕竟举办赛事,促进城市快速发展,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才能真正撑起赛事,上海要成为全球顶尖的体育城市,缺乏本土文化的支持是不行的。
更何况,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光靠“移植”大多都水土不服,需要赛事举办地经过多年有规划的积淀,对品牌进行精心地打造和维护,依靠相关垂直比赛链的培育,形成持续性强的职业、业余赛事及相关文化、消费习惯作为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赛事在本地区所能起到的辐射作用,从而带动行业和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经过了初级阶段的探索之后,上海政府以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开始有系统、有规划地引领和构建上海的体育赛事体系。
在2015年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用十年时间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个目标后,2018年底,上海市体育局发布《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多种类、多主体、多层次的体育赛事体系。
随后,经过对近年来落地上海的各项赛事进行多方调研、梳理和总结后,2021年12月,上海发布了“上海赛事”品牌认定体系,形成了技术引导标准。依据赛事特点和城市需求,把赛事分为“PHD”三档定位,首批评定的赛事(Premium Events)有4项,分别是上海ATP1000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F1上海大奖赛和汇丰冠军赛;标志性赛事(Hallmark Events)有7项,包括克上海大师赛、田径钻石联赛上海站;培育性赛事(Developing Events)有8项,包括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总决赛、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这三类赛事互动发展,最终实现提升赛事品质、释放综合效益、完善管理服务三大目标,来整体推动上海赛事高质量发展。
除了加强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和交流,上海还积极培育和推动自主品牌赛事,包括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上海明日之星冠军杯等赛事,并为之注入更多国际化、专业化元素,通过邀请国际顶尖运动队或选手参赛,提升赛事品牌价值。同时,通过自主品牌赛事强调文体旅商结合与联动,扩大赛事溢出效应,带动全城活力发展。
在这样的框架指导下,2021年9月发布的《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又提出加快构建“四极、三片、两带、一环、多点”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四极”指的是徐家汇体育公园、虹口足球场、市民体育公园、东方体育中心;“三片”即环淀山湖片区、环滴水湖片区、崇明岛陈家镇片区;“两带”即黄浦江滨江、苏州河滨河体育生活带,“一环”即外环绿带。“多点”包括源深体育中心、江湾体育场、市体育宫、新静安体育中心,上海普陀体育场,上海卢湾体育场,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加上黄浦江、苏州河等城市地标,可以说,体育场馆、场地已经成为了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逐渐成为全新的城市地标,也给上海市民提供了开放、包容、共享的休闲、运动空间。
体育社会化、生活化、产业化是体育城市建设的根本支撑,赛事为“血肉”,设施为“筋骨”,上海的这盘“棋”正在让城市和运动、人和赛事融合得更加紧密。
2019年,上海体育大学开展关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自主研究,花费3年时间,依托国际体育经济学会,与世界知名大学与学术机构开展紧密国际合作,提出了中国版的2022全球体育城市指数。
主持这项研究的上海体育大学刘东锋教授表示,每年,英美有三大机构都会公布全球“体育城市”的排名,伦敦、纽约、巴黎、洛杉矶是这个榜单上的常客。这三大评价机构的评价标准不太一致,有些侧重奥运会、世界杯的权重,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数据表现就比较低迷。但也有机构更看重职业赛事,那么拥有F1中国大奖赛的上海得分就会略高一些。
上海体育大学的指数从体育历史与传统、体育赛事影响力、媒体传播力、职业体育影响力四个方面构成指标维度,最终东京、伦敦、洛杉矶、 纽约和巴黎排名前五,前50位则有两座中国城市,分别是第31位的北京和第38位的上海。
从这个结果来看,东京能力压伦敦、洛杉矶、纽约和巴黎,北京比上海领先7个身位,其中的原因显然跟奥运会有关。
在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过程中,奥运会可能是最重要的版图之一。北京是双奥之城;东京2020也还历历在目;伦敦和巴黎已经举办或将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数量达到3次,与美国洛杉矶一起,成为全球举办夏季奥运会最多的城市。上海要赶上并对标这几座城市,还需要不小的努力。
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到2035年,迈向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形成“一城一都四中心”发展格局”。
关于上海是否会申奥,坊间有很多传说。按国际奥委会的要求,申请2036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国家必须要在2027年提出,最终在2029年夏季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表决通过。目前已经有埃及和波兰两个国家公开表示要申办。
想要打造全球体育城市,除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更需要“顶流”的主场球队、职业联赛及体育传统文化氛围。尽管上海是国内唯一拥有两支联赛足球俱乐部的城市,也拥有篮球的联赛俱乐部,更为国家代表队在很多项目上都输送了高水平人才,但人均参与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以及人均体育消费金额离英美这些体育大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上海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的体育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0%左右,但早在2015年,英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就占GDP的2.6%。这样的差距,上海正在发力追赶。
根据上海最新发布的数据,现阶段,上海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结构中占比达80%;体育企业和主营体育企业数量也增长较快,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已有近3.5万家体育企业,较10年前增加2万家,增幅超过133%;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上海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673.1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达914亿元人民币8868体育。同时,上海还将出台体育领域促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拓展新型体育消费场景,推广新兴体育项目,活跃体育消费市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体育需求。下一步,上海也将继续推进各种举措,进一步激发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和投身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曾经有很多城市希望借助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利用那笔丰厚的“奥运遗产”焕新一座城,激活新的增长点。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上海当然也不容错过。但眼下,上海更想要做的,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因为体育运动而更健康、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