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预测分析2022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规划提出,要加强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打造重要赛事活动集聚地。提升赛事活动举办和服务水平,推动奥运场馆承接国内外各级各类冰雪竞技赛事,着力打造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赛事集聚地。建设冰雪运动训练基地,依托奥运场馆及设施,引进国际一流冰雪人才培训系统,优化冰雪人才队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体育高校交流合作,加大冰雪运动人才培训力度,加快冰雪运动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延庆、崇礼国家综合训练基地。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建设“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示范区。支持延庆区、崇礼区以奥运场馆为核心,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合理布局建设户外运动项目。
2022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
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体育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村青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农村健身场地设施基本健全,人均场地面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培训力度持续加大。
体育场馆智能化是以体育场馆为平台,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硬件集成与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依托体育场馆结构、系统、服务与管理,使体育场馆和体育场馆设备具备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的功能,最终实现对体育场馆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为承办各类世界性、国际性、全国性的体育赛事,我国每年都要兴建和改造大量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作为举办体育赛事的场地,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其设计也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国内举办的重大赛事还有四年一届的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全国大会;每年均会举办的全国各单项锦标赛、冠军赛。各省级的重要赛事包括每个省份均有四年为一个周期的省运会。除了以上官方的竞技体育赛事外,目前越来越多的商业化比赛逐渐开展起来,包括国际公开赛、友谊赛、世锦赛、邀请赛、拉力赛等。为了满足上述赛事的成功举办与运营,会进一步夯实我国体育场馆的智能化建设,行业具备较强的发展机遇,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冬奥会、杭州亚运会、亚洲杯、世俱杯、世界大会、全运会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相继在我国举办,各地投入巨资修建的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关注的焦点。国际奥委会于2014年在《奥林匹克宪章》中规定奥运会举办城市要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奥运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奥委会的重要议题,近几届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赛事均要发布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且随着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加入《体育促进气候行动框架》,承诺大幅降低碳排放,力争实现大型赛事的“碳中和”目标,绿色体育场馆成为大型赛事的标配。
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均为绿色场馆,打造了第一届“碳中和”的冬奥会。国际著名体育场馆运营商AEG及其他一些体育场馆运营机构也开始陆续发布其可持续发展报告,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价值目标与理念。因此,在双碳目标下,体育场馆有望成为绿色低碳甚至零碳发展的典范与先行者,更加有利于其赛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体育服务综合体作为目前最新一代体育场馆,其核心特征在于功能复合与业态多元,是体育与相关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提供多元化、一站式体育及相关服务,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多元化8868体育、个性化消费需求,成为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生活中心,而非单一的体育中心,各业态之间亦能相互引流与相互赋能,产生1+1>2的共生效应。体育服务综合体顺应了当前消费者消费升级的需求,搭建了体育与相关业态融合发展的载体与平台,契合了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效应强的特点,构建了较为合理的商业模式,成为当前及未来体育场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体育总局为推进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49个典型示范案例,体育场馆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为未来体育场馆向体育服务综合体方向发展树立了良好示范。国家鼓励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造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变目前体育场馆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希望通过功能改造,将体育场馆打造成为体育服务综合体。同时,多地出台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文件均提出要积极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由此可见,随着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与政策的大力支持,体育场馆与文化、旅游、商贸、娱乐、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体育服务综合体成为未来体育场馆发展的重要方向,数量上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我国体育场馆存量大,但是运营效果差,国内大部分场馆不仅在建设期投入了大量的建设成本,而且在建成投入使用后仍需要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行,国内的场馆几乎很难通过正常的市场化运营来摆脱政府的扶持。造成当前体育场馆运营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很多,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营销思维的缺失和营销能力的不足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在“数智化”的背景下,国内众多的文创园、商业综合体、酒店、写字楼等综合体都已经借助新技术对其市场营销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提升。然而体育场馆尚未能够很好地借助科技手段对市场营销进行优化升级,体育场馆的产品仍然存在功能模式单一、创新性不足和科技化程度不高等多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体育场馆运营的市场化进程。
目前为止中国上百万个体育场馆中,60%的场馆都是不对外开放的,对外开放的场馆只有不到三成,场馆面向普遍大众的开放度比较低。主要原因来自中国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国内的体育场馆运营以事业单位经营为主,这种经营模式是由行政部门领导分配人员对场馆进行自主经营。因为是政府作为控制主体,在场馆使用的申请和批准等环节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加上政府全额或者差额拨款,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会有所降低,这些都使得场馆的经营效率变低;此外,事业单位经营的体育场馆虽然带有一定的公益性,但场馆对外开放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审批,且入场条件都有一定的限制,造成很多场馆大多情况下都是有条件的开放状态,遏制了场馆正常的对外开放程度。
我国人均体育技术设施水平,相较发达国家仍有显著提升空间。尽管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逐年递增,但仍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截至2021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41平方米,而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场地平均水平约为7平方米左右,中国人均场地面积尚有4.8平方米左右的差距。同美国、日本的差距则更为明显,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6平方米,日本为19平方米。根据体育产业“十四五”规划要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从2020年底的2.2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要从2020年底的37.2%增长到38.5%。国内体育场地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21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1平方米;2022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2.59平方米。
我们预计,2023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2.78平方米,未来五年(2023-2027)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41%,2027年将达到3.70平方米。
2021年,我国体育场地数量达到397.1万个;2022年,我国体育场地数量将达到459.5万个。
我们预计,2023年我国体育场地数量将达到485.6万个,未来五年(2023-2027)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37%,2027年将达到645.3万个。